查看原文
其他

京剧里的太监:“明清两代太监说京白,是没有问题的”

汪曾祺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京剧里的太监都念京白(一般生、旦都念“韵白”,架子花偶尔念几句京白——行话叫“改口”,花旦多念京白,但也有念韵白的),《法门寺》的刘瑾的“自报家门”是其代表。


 特别是经金少山那么一念:“咱家,姓刘名瑾,字表春华,乃是陕西延安府的人氏。自幼儿七岁净身,九岁进宫,一十三岁,伺候老王,老王驾崩,扶保正德皇帝登基。我与万岁,明是君臣,暗同手足的一般……”吐字归音,铿锵顿挫,让人相信,太监就是那样说话的。

 

 大概从明朝起(更准确地说,从永乐年间起),太监就说一种特殊韵味的京白,不论在宫里、宫外,在京、出京。

 

 《陶庵梦忆·龙山放灯》:


 万历辛丑年,父叔辈张灯龙山……庙门悬禁条:禁车马,禁烟火,禁喧哗,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……十六夜,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,傍晚至山下,见禁条,太监忙出舆笑曰:“遵他!遵他!自咱们遵他起。” 


侯喜瑞之《法门寺》


 张岱文每喜用口语写人物对话。这一篇写织造太监的说话如闻其声,是口语,而且是地道的京白。

 

 明朝的太监横行天下,他们有一个特点是到哪里都说京白。王世贞《弇山堂别集·中官考》载:


 西厂太监谷大用遣逻卒四出刺访。江西南庭县民吴登显等三家于端午竞渡,以擅造龙舟捕之,籍其家。自是偏州下邑,见有华衣怒马作京师语音,辄相惊告,官司密赂之。冀免其祸。 


 这些“逻卒”都是锦衣卫的太监。

 

 刘瑾说的是什么话呢?他是陕西兴平人(《法门寺》他自称是“陕西延安府的人氏”,差不多),本姓谈,按说该有点儿陕西口音,但他“幼自宫投中官刘姓者得进,因冒其姓”(《弇山堂别集》),他从小就进了宫,在太监堆里混大,一定已经说得一口太监味儿的京白了。


侯喜瑞、慈瑞泉之《法门寺》


 他犯罪被捕,由驸马蔡震审问,他还仰起头来说:“若何人?忘我德!”这显然是由记录者把他的话译成文言了。他被捕时,“时夜旦半,瑾宿于内直房,闻喧声,曰:‘谁也?应曰:‘有旨。’瑾遂披青蟒衣以出……”(《弇山堂别集》)

 

 这一声“谁也?”还很像是京白。

 

 明清两代太监说京白,是没有问题的。到了民国后,还有《茶馆》里的庞太监,说了那样一口阴阳怪气,听了叫人起鸡皮疙瘩的醋溜京白。


金少山、马连良、马富禄之《法门寺》

 

 至于明以前的太监,如宋朝的童贯,说的是什么话,就不知道了。《白逼宫》里的穆顺也说京白,不知道有什么根据。


(《汪曾祺散文选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许姬传:忆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梅兰芳先生

听程砚秋《王宝钏》:“其唱法吐字,与叔岩不谋而合者极多”

要打倒“听戏”观念:光“听”都是不够的,仍要用眼看见

1933年京剧与歌曲的混搭(胡蝶演唱的《您不见》《最后一声》)

为什么京剧化妆特别强调红、白、黑三种颜色呢?

章遏云回忆《北洋画报》“四大坤旦”选举及“鸣和社倒戈”事件

谈周信芳与《封神榜》:上海“旧戏新做”的第一把交椅

抗战胜利后,梅兰芳还是货真价实的“伶界大王”吗?

张爱玲谈京剧:“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”

京剧的“韵白”是不是真的难懂呢?其实并不难懂

旧戏曲的魔障:“玩古董”、“看稀奇罕儿”的标榜万万要不得!

所谓京剧:“应当给它怎样的地位?是否应当完全打倒呢?”

舒适、岑范忆说马连良:自香港返回大陆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